广东地质人的好榜样——李东红
发布时间:2011-07-06 来源:666彩票 浏览:10228次
转登粤地党[2010]76号附件:
广东地质人的好榜样
──记省地质调查院赴四川省汶川县
挂职干部*********员李东红
广东省地质局所属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现年45岁的李东红高级工程师,2008年7月受中央组织部和广东省委组织部选派,前往大地震后的四川省汶川县挂职任县委常委、副县长,成为全省派往汶川担任县领导职务的仅有的2名技术干部之一,也是全国地质系统2名赴灾区挂职任县级领导职务的干部之一。
在挂职援川的两年中,李东红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舍小家、顾大家,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忘我工作,努力践行“服务、先行、求实、奉献”的广东地质人精神,充分发挥自己学到的地质技术专业优势,为5·12地震的重灾区──四川省汶川县的灾后重建呕心沥血,乐于奉献,圆满完成了2年的挂职援建任务。不辜负组织的重托,为广东省人民争了光,为广东地质人争了光。
正如局长、党委书记欧阳志鸿在局党委召开的“欢迎李东红援川归来座谈会”上所指出的,李东红在两年的挂职援建工作中,赢得了当地广泛的赞誉,展现了广东地质干部的优秀品质和良好形象,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过硬、作风过硬和品德过硬。由于李东红在两年的挂职工作中,成绩突出,他先后被授予“四川省优秀挂职干部”、 “汶川县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一、 艰苦奋斗 勇于拼搏
李东红同志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008年是中国极不寻常的一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李东红第一时间通过网上银行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后来又参加了单位组织的捐款,并交纳了特殊党费。当得知中组部选派干部到灾区挂职的消息后,他又积极响应中组部的号召,报名并如愿来到震中汶川工作,与灾区人民同命运、共患难,弘扬抗震救灾的民族精神,践行新时期的广东地质人精神。正如他在述职报告中所说“这是人生的一种历练,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地质灾害防治是我的专业特长,汶川的地质灾害那么严重,我只想着用自己所学为灾区人民和灾后恢复重建做贡献。”到汶川参加灾后重建,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甚至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事业”。然而,李东红明知汶川“苦”,偏向“苦”中行。充分体现了一个*********员崇高的思想境界。
2008年7月12日,满载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李东红走进了满目疮痍的汶川。在汶川,组织上安排他分管国土资源、环保、地震,其间,还管了三个月的民政、安监、交通和征地拆迁。
初到汶川的数日,李东红是在不平静的心情中度过的,同样不平静的还有时常震颤的大地。
7月15日凌晨,李东红在熟睡中被惊醒。在随着床铺一起颤动的同时,他还听到了来自地下的嗡嗡声,虽然此前已经经历过了多次余震,但显然这次的余震要强得多。几分钟后,平静再次来临,他躺在床上,却怎么都无法入眠,只听见自己的心在怦怦直跳。
就在当天下午,又一次较大的余震发生了。当时他们正在开会研讨广东对汶川的对口支援工作,忽然,20多人就像坐在颠簸的车上一样随帐篷一起晃动,地下还传来清晰的轰隆声,但大家都没动,只是汶川县委的王书记在讲话时停顿了几秒。后来听说这次余震为5.7级,震中为绵竹。
李东红自己也没有想到,没过多久,他们这些来挂职的干部就都像王书记等当地干部一样,能够在恐怖的余震中镇定自若地继续工作了。
有消息报道,从2008年5月12日到2009年6月30日的一年多时间内,汶川特大地震共发生57223次余震,其中超过4级的300次,最大震级为6.4级。
为了不负组织的重托,圆满完成为期二年的挂职援建任务。李东红加强学习,摆正位置,增强服务意识,主动接受各方面的磨炼与考验,着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他积极响应汶川县委“下访服务、公仆尽责”的号召,自觉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他用大概一个月的时间,亲自到地震灾区一线察看和了解地质灾害情况,指导灾区群众临时安置和永久建房选址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把“灾区汶川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把当地干部当同事”,在较短时间内熟悉了县情、乡情、灾情和民情,迅速完成了角色转变。
在两年的挂职援建工作中,李东红始终保持满腔热情和旺盛斗志,不畏艰苦,不讲条件,甘于奉献,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做汶川人,融入汶川地,干好汶川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承担的各项职责和义务之中。他人黑了,瘦了,但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汶川全县没有发生因地灾造成的大的伤亡事故。他为此感到无比的欣慰。
二、顾全大局 敢于负责
在两年的挂职援建工作中,李东红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给组织添麻烦,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一意地忘我工作,充分展现了新时期广东地质干部的优秀品质和良好形象。
2008年7月,正值李东红赴川挂职之际,他的女儿考取了广州大学,可就在开学前突然病倒了,医生怀疑她得的是心肌炎,当时在汶川的李东红正在下乡,他妻子打来电话说女儿住院,一个劲在电话里哭,问他怎么办,要他立刻回去,还问女儿要不要休学,是不是放弃上大学,来年再考等等,当时李东红心急如焚,恨不能插上翅膀立刻飞到心爱的女儿身边。可他刚来汶川不久,那里有大量的工作等着他去做。他想,地灾防治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千头万绪,我哪能因为小家而不顾大家呢!女儿住院十几天,每天妻子都打来几个电话,每次都泣不成声,她单位上又忙,不能请那么长时间的假,她整个都快崩溃了!有时她白天去上班,女儿自己一个人在医院打点滴。作为父亲,在女儿生病住院时都不能陪伴她,而让她自己一个人在医院里忍受痛苦,内心感到无比愧疚。李东红只能在电话里安慰妻子和女儿,自己也偷偷落泪。幸运的是他女儿后来的病情逐渐稳定,也顺利地入读广州大学。
在两年的援川工作中,李东红始终以灾区为家,节假日才偶尔回去与家人团聚。2009年只回去了三次,分别是八月强制休假、国庆长假和羌历年,特别是国庆长假期间母亲不幸病逝,他仅利用假期匆匆料理母亲后事,假期结束即赶回了汶川。
在汶川两年的工作中,李东红尽心尽力,勇于负责,充分发挥“忍气吞声、忍饥挨饿、忍辱负重”的三忍精神,出色履行工作职责,得到了汶川县委县政府和广大百姓的广泛赞誉,作为分管领导,他经常深入到各乡镇村组,亲自察看和了解地质灾害情况,指导群众临时安置和永久建房选址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力量开展防灾知识宣传培训,建立健全防灾体系。组织带领相关人员深入地质灾害现场实地察看,全面了解掌握地质灾害情况,研究制定治理方案。挂联汶川县绵虒镇工作期间,他实地调查走访村庄,对农房维修加固和永久住房建设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开展大量工作,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他成功组织实施了中国汶川第二届古羌文化节演出场地建设和三官庙村风貌改造工程,为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奠定基础。
2010年5月19日,雁门乡索桥村213国道和通往萝卜寨村道路之间山体发生崩塌。他及时组织应急抢险,科学决策,靠前指挥,成功预防索桥崩塌,确保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一次,在著名的历史景点姜维城,他看到国家级文物姜维城点将台和明代城墙都在这次地震中毁于一旦,姜维城所在的山体沿山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多处山坡出现崩塌。李东红在一处滑坡下方看见半山腰有两顶帐篷,他神经一紧,赶紧告诉有关的工作人员:“太危险了,必须马上迁走!”成功避免了又一起人员伤亡事故。
三、尊重科学 实事求是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建立学习型领导班子、建立学习型社会,是党中央的一项英明决策。为此,李东红在挂职援建工作中,亦对自己提出了“加强学习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能力水平”的严格要求。
他根据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努力加强政治理论、业务技术和灾后恢复重建法律法规学习,基本掌握了灾后恢复重建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由他分管的项目全部按照“立项论证、勘察设计、招标施工”这一基本建设程序进行,遵循程序不减、周期缩短的原则,力争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在学习中,根据灾后重建“遵循规律、以人为本、趋利避害、优质高效、加快发展”的重建思路,他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不断理清各项分管工作思路,坚持从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出发,把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与推进全面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积极响应县委号召,开展机关干部“下访服务、公仆尽责”等活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呼声,化解矛盾,办好群众实事,解决社会突出问题。他特别重视利用县委中心组学习,阅读了有关科学发展观的书籍并做了大量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等材料。他善于理论结合实际,通过深入群众家中走访、座谈,对群众生产生活及灾后重建中的困难和问题想方设法协调解决,对不能解决的则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大地震在汶川县形成了4950处新增地质灾害点,其中79处已对汶川县城形成压迫和包围之势,严重威胁着老百姓的安全。这也为有着水工环地质专业技术知识的高级工程师李东红发挥作用展现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两年来,李东红始终坚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工作理念,把广东地质人精神在他的汶川挂职重建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汶川两年的挂职重建工作中,作为一名具有水工环地质高级职称的领导干部,李东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好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加速汶川的灾后科学重建起到了卓有 成效的参谋和领导作用。
两年来,他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创新思路,狠抓落实,全身心地投入到全县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中,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工作到位不缺位,补位不越位,分管的各项工作都有新的进展。由于汶川是震中,举世瞩目,加之广东援建,一个地市对口援建一个乡镇,各种会议和中央、省、州及广东省、市政府、部门来人来访较多,相当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会议和接待中。除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上述工作外,他分管的灾后重建项目主要有全县重大地质灾害治理、七盘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水磨镇生活垃圾处理场、水磨镇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全县11个乡镇饮用水资源保护等。工作多、任务重,他毫无怨言,总是一丝不苟,努力把工作落到实处。
在他分管的地灾防治工作中,虽然他得心应手,如鱼得水。但具体实施中他还是坚持客观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经他确定需工程治理的重大地质灾害点115处,37处已开工,其余78处也完成了勘察设计。由于地灾治理工程均是应急勘察设计,设计漏项、缺项及不合理因素特别多,加之设计对前期三通一平考虑较少,项目实施过程中需变更次数多,需协调的事项多、难度大,他总是不厌其烦,忘我工作,一个一个地给予“解决”。经过努力,汶川灾后未发生大的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群死群伤事故。七盘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是争取国债资金项目,当时县委书记要求他在一个星期之内完成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要进行勘察、环评和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难度前所未有,但他经过不懈努力,仅在最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任务,及时上报到国家发改委并获得立项批准和1800万元国债资金,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了招标,待征地拆迁结束后即可施工。水磨镇生活垃圾处理场为灾后重建项目,在特殊地理环境下选择合适的垃圾处理场场址非常困难,经过5次实地踏勘才最终确定场址,通过开听证会、座谈等方式做百姓工作,用春风化雨式的思想工作方式,消除了百姓的疑虑。目前,两处总投资达5800万元的垃圾处理场已开建在即。此外,水磨镇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11个乡镇饮用水资源保护及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现已开工建设,预计在今年9月底前均可完工。这些都是对李东红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地辛勤工作的最大回报 ,也是李东红在汶川挂职两年中认为自己做得最满意的几件事情。
震后汶川的重建,始终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作为专家型的领导干部,汶川县人民对李东红寄予了厚望,事实证明,李东红没有辜负汶川县人民的希望和重托。
四、谦虚谨慎 团结协助
在两年的挂职援建工作中,李东红不忘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他在两年的工作中坚持把“汶川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把本地干部当同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做汶川人、融进汶川事,团结广大干部群众,密切沟通、互助互为,给汶川干部群众树立了榜样,深受汶川干部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正如汶川县委在对他的评价鉴定所说的:李东红“工作中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克服困难、勇挑重担,坚守和奋战在第一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吃苦耐劳、言传身教,在思想上、品行上、行动上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了榜样、作出了表率,是挂职干部的典范。”
事实正是如此,在两年的挂职重建工作中,李东红有着不少的权力,经管着一大批重建项目,手上掌握着成千上万的重建资金。但他严于律己,严格要求,不以权谋私,从不插手、干预项目的招投标,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本色,经考察鉴定,两年来,李东红分管的项目全部按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上级有关部门系统检查均未提出大的问题。
近日省委组织部和我局党委组成考察组,赴汶川对李东红同志挂职期满进行了考察,到会参加民意测评的35位同志,100%认为李东红同志在两年的挂职援建期间,表现优秀;李东红同志作为汶川县委常委、副县长分管部门的9位负责人,在谈话中亦一致评价李东红同志优秀。
李东红,不愧为赴川挂职援建的优秀党员领导干部,不愧为新时期广东地质人的好榜样。